世界看点:就业季,00后毕业生们为何去养猪?
时间:2023-07-05 13:31:05    来源:新黄河客户端

最近网上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打工人卷不动,躺不平,不如回村去养猪。在不少人还以为是句玩笑话的时候,一群00后毕业生们已经决定行动。

“我周围刚毕业的大学生同事挺多的,他们都非常珍惜在猪场的工作。”新晋猪场保育员杨乐乐对新黄河记者说,“在这里不仅能学习到很多实用的技术,而且还很容易攒下钱。这个行业的前景是非常广阔的。”

生于2001年的杨乐乐,不久前刚从河南农业职业学院畜牧兽医专业毕业。毕业后她没有丝毫犹豫,选择来到一家养殖场。与杨乐乐作出相同选择的毕业生不在少数,他们打着“拒绝内卷”的口号兴奋地加入了“养猪”的工作队伍中。


(相关资料图)

不用跟人打交道、没有压力、待遇优厚......都是吸引他们成功入职的重要原因。“养猪”这个传统意义上脏、乱、累的职业,能够吸引如此多的高素质人才,听起来匪夷所思,但很显然,年轻人们已经作出了自己的选择。

猪场可以实现理想

杨乐乐每天几乎都要给3000多头猪打疫苗,她说自己是真的很热爱这份工作。“我学的就是畜牧兽医专业,在猪场都是处于封闭状态的情况下,自己也能够很快地适应里面的环境。”

早上,洗完澡进入生产区,杨乐乐开始了一天的工作。70日龄的小猪,需要接种猪瘟和伪狂犬疫苗。杨乐乐把两类疫苗摊在桌子上,左右分开,一瓶猪瘟疫苗要兑上一瓶伪狂犬疫苗。兑好以后,统一倒入盐水瓶中备用。

杨乐乐刚一迈进猪圈,小猪们立马沸腾起来。杨乐乐已经能够在小猪们的左右摩擦中保持平衡,这是一种“卖油翁”式的工作经验。杨乐乐握紧针管,瞄准小猪们的脖颈,它们叫一声,便很快平静。没过多久,杨乐乐就打完了八九百头小猪。她的经验让小猪们减轻了疼痛,她说,四五十斤的大猪是最好打针的,越小的猪越不好打。

看到小猪们健康成长,杨乐乐满满的成就感。杨乐乐表示,要想在这个行业里获得成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技能,还要不断积攒实践经验,提高技能水平。

猪场的工作让杨乐乐的生活变得充实,“尽管各方面的生活条件并不是很好,但我自己想要学习养殖技术,不管多忙多累每天的工作都让我心情愉悦。”杨乐乐说,她有一个愿望,那就是在养殖场学习真正的技术,以后回家自己要开办一家养殖场,为家乡的养殖业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猪场也可以治疗“社恐”

和杨乐乐一样,孙桐(化名)也热衷于这个行业。但与杨乐乐不同的是,孙桐是在踏入社会后觉得工作压力大、幸福指数低,犹豫再三才选择进厂养猪的。

“有些猪猪特别可爱,工作之余看它们玩耍也挺搞笑的。”孙桐说自己是一名资深社恐,养猪场的这份工作特别适合她。“这个工作我觉得适合社恐,接触的人不是很多,除了领导进单元(猪圈),几乎都是与猪接触,也没有太多钩心斗角,养好猪猪做好分内工作就可以了。”

孙桐很享受在猪场的工作状态。她把自己的短视频账号起名为“小猪崽子”,头像也用了一只可爱的小猪,个人介绍只有一句话:“和猪宝宝一起快乐生活的每一天。”账号里面的内容更是很少涉及旅行、美食和鲜花,小猪们在她这里是主角。

孙桐表示凡事有利就有弊,养猪场的工作制度会让很多人接受不了。“有猪养的话可能会几个月都在场里,不能出场,没有猪才可以出场,所以这个出场时间不固定。”

谈到猪场的现状,孙桐说现在许多年轻人都加入了养猪场。“都说外边不好找工作,不过猪场也需要年轻人。”选择养猪场工作,需要具备责任心、恪守规章制度、敬业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以及健康体魄。“现在猪场没有外面那么卷,以后说不准。”孙桐半开玩笑地说。

离职率高,养猪行业缺人

“养猪”这份工作工资高、待遇好,但没有光鲜的工作环境,工作内容更不轻松。有人被录用之后被家里人拦下,还有人进猪舍铲了1小时猪屎就决定“跑路”。有坚持下来的人在网上真诚地劝退:“在猪场3年,感觉与外边的世界脱节了。”“猪场太压抑了。”“耐不住寂寞、熬不住清冷、吃不了苦、调整不好心态者慎入。”

拉依伍机是一名00后的彝族姑娘,她在7月1日选择了离开养猪场,选择创业。“终于鼓起勇气,辞去了家人眼里不体面的工作,两年的养猪生活正式结束了。”拉依伍机对新黄河记者说,“猪猪很可爱,我也很喜欢。不过我觉得还是应该出去看看,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拉依伍机是学护理专业出身,曾经在医院工作过,她当初选择到猪场来上班是觉得能挣到钱并且能存下钱。“我们这里是封闭式管理,几个月出去一次,一直在里面,钱也花不出去。”

拉依伍机坦言自己的待遇还算可以,选择离开是个人的选择。

两年前,拉依伍机和爱人罗尔呷一起进入了成都的一家猪企。拉依伍机从事饲养员工作,而罗尔呷负责猪场的环境保护。

拉依伍机在老家也养过猪,但到了猪场后,发现之前积累的经验并没有派上什么用场。“家里面养的那种猪都比较传统,就是喂得比较简单。而且对疾病防控这一块儿,也不是很了解,就光喂个猪,死了也不知道是啥原因死的。”猪场的高度自动化与农村的散养模式截然不同。

猪场的工作并不轻松,封闭的环境也会让人产生烦躁。但公司会定期举办一些歌舞比赛或者聚餐活动,给员工一个展示和娱乐的舞台。拉依伍机说,那种氛围很美好。

拉依伍机辞职的事情得到了爱人罗尔呷的支持。罗尔呷已经升职为其他大厂的环保站长,虽然依旧需要封闭式管理,但活动区域有了明显的增加。罗尔呷希望爱人能够脱离猪场这个圈子,而自己保持现状,为家庭保障一份稳定的收入。

“如果在猪场里待够五年、八年,可能再想融入这个社会就比较困难了。”拉依伍机说,尽管公司已经准备提她做技术员,但是依然没能阻挡她离开的决心。

记者调查发现,在养猪行业内像拉依伍机一样,选择离开的年轻人并不在少数。

猪企不遗余力吸引高水平人才

面对人员的流失,各大养猪企业用尽了浑身解数吸引人才。以2023届各大猪企校招为例,牧原股份2023校招给毕业生提供了养殖技术、饲料、屠宰管理、智能研发等13类岗位需求,学历要求本科起步。值得注意的是高薪酬,其中“后备干部”计划,上岗年薪15万-40万,“钻尖”计划上岗年薪20万-80万,“卓越领头人”计划年薪高达100万。双胞胎集团给2023应届生开放涉及养猪职类、食品职类、营销职类、供应职类、生产制造职类、研发职类、职能职类七大类的3000多个岗位。

新希望早在2022年半年报中就曾指出:“公司在多年发展历程中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随着行业竞争不断加强,以及近年来各种跨界资本进入农牧行业,各类企业对人才资源的争夺更加激烈,人才流失会给公司带来损失,影响到公司持续发展。”

为此,在养猪人才招聘方面,新希望不局限于招聘农牧专业学生,还拓宽招聘渠道,加大了对非农牧专业学生、退伍军人等人员的招聘力度。在养猪人才培养方面,新希望将日常生产作业流程进行标准化分解,并辅以信息化手段进行固化,通过内部的养猪大学、猪产业研究院等开设针对从总经理、场长,到一线刚入职的新人不同层次的专业课程,高频学习和培训教学,并通过猪场内部现代师徒制,成熟员工一对一的指导和强化,缩短新进员工的培养时间。

今年2月,温氏股份也曾对外表示:“过去几年,公司通过多种薪酬方案和激励方式,努力留住干部骨干人才,如开展多期股权激励计划,在行业低谷期保障干部员工获得合理收入,促进干部员工与公司共成长。”

大北农也提出:“创新人才队伍和技术服务队伍建设是保证公司不断进行技术创新的发展基础,公司实施‘以使命感召人才、以事业吸引英才、以股权期权留住人才、以文化凝聚人才’的策略,优化队伍的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增强企业持续创新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

拒绝不良竞争,企业签署“不挖人”公约

根据农业农村部发布的《全国生猪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5)》,养猪业将持续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向产业互联网、生态养殖等方面发展。生猪产业进入现代化养殖阶段,发展的根本驱动力是科技。单纯依靠老一辈的技术和经验已经不能满足科学养殖的需要,各大生猪养殖企业开始重点关注高学历人才。

据牧原集团官方消息,6月20日,牧原集团联合温氏、双胞胎、正大向行业发出倡议,尊重行业秩序,打造商业文明,签署互不挖人公约。网传的图片上写着“互不挖人公约:为减少内卷,文明发展,我倡议:不挖人、不拆台。如有违约,加倍反制。”后有工作人员对媒体确认网传图片为真。

牧原集团成立于1992年,主营业务包括生猪生产、育种、屠宰以及饲料加工,公司于2014年上市,2021年出栏生猪4026万头。另外三家发起倡议的公司,每年出栏生猪的数量也处于行业顶尖水平:2021年,温氏出栏了1322万头屠宰猪;2021年,双胞胎集团生猪上市1165万标头;2021年,正大集团在中国出栏了800万头猪。

四大猪企联合签署互不挖人公约一事,使得猪企之间的人员流动性问题受到关注。据了解,为了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高薪几乎是各家猪企的通用法宝,还有的猪企成立了养猪大学、开展多期股权激励计划……努力降低人才流失给公司造成的损失。

从上市猪企收入来看,今年一季度,猪企普遍亏损,单是牧原股份、温氏股份、新希望三家猪企净利润合计亏损就达56亿元;4月份,猪企销售数据延续低迷,收入环比大多下降;5月份,牧原股份、天邦食品、神农集团、金新农、京基智农收入环比取得不同程度的增长,新希望、温氏股份、大北农控股公司、东瑞股份、罗牛山收入较上月下降。

此外,生猪销售价格整体延续下跌。5月,上市猪企生猪销售价格以跌为主,金新农、天邦食品、东瑞股份生猪售价较上月微涨,11家猪企生猪售价整体位于13.7元/公斤—16.43元/公斤。

2019-2020年,正值猪企红利期和扩张期。彼时,人才跳槽,薪酬涨幅可高达原薪资的一倍,甚至两倍。新发企业通过挖人实现快速扩张。但到了2021-2022年,行业陷入低迷,猪企资金、营收承压,高薪挖人无以为继。行业持续扩张和降本增效双重逻辑之下,猪企人才竞争模式从“挖”转变为“保”。一方面,企业纷纷裁员,另从高校招聘进行替补;另一方面,订立公约,保住现有重要人才,避免“高薪挖人”。

新黄河记者:刘瑞祥

编辑:王乐涛

标签: